八路軍115師進山東,烽火追憶!跟黨走--小調回顧抗戰路,沂蒙精神記心間
發表時間:
2022-01-07 16:07 |
作者:系統管理員 |
瀏覽:8395
115師進山東,烽火追憶!
1938年2月,毛澤東同志以戰略家的眼光,提出了八路軍主力進入山東、依托魯南向徐海地區發展的設想。1938年9月至11月召開的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,確立了“鞏固華北、發展華中”的戰略方針,根據這一方針,中共中央決定,由陳光、羅榮桓率115師挺進山東,創建山東抗日根據地,使山東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之一。
115師在山東的抗戰歷史地點主要有:白彥、郯城、陸房、大青山四地的戰役。以115師在山東的挺進作戰方向為主線,以抱犢崮、鐵道游擊隊、青駝寺、大青山、大店為主要支撐點,追尋115師在山東的戰斗足跡,追憶先烈事跡,繼承革命傳統。
傳承紅色基因 汲取奮進力量
《沂蒙山小調》誕生地位于臨沂市費縣薛莊鎮白石屋村,這里曾是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和后勤機關經?;顒?、駐扎的地方。抗大一分校、《大眾日報》印刷廠都曾長期在這里駐扎,至今遺址猶存,《沂蒙山小調》的誕生和演變就發生在這里。
沂蒙山小調誕生于1940年6月上旬,當時為了配合八路軍115師打擊當地反動武裝組織“黃沙會”,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袁成隆組織團員李林、阮若珊在搜集整理山東民歌的基礎上創作了《沂蒙山小調》的前身《反對黃沙會》,《反對黃沙會》歌詞共有八段,主要內容主要是控訴黃沙會的罪行,揭露黃沙會的陰謀。隨著斗爭形勢的不斷演變,沂蒙山小調的歌詞也不斷的進行修改,到建國前后只保留了前兩段歌詞。
《沂蒙山小調》作為最能代表山東的一首歌曲,深植于齊魯大地,它凝聚了軍民的斗爭信念,又匯聚了沂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簡單的旋律背后傳頌的是艱苦奮斗、樸實無華的沂蒙精神,歷經70余年久唱不衰,最終演變成了歌頌黨、歌頌沂蒙山秀麗風光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歌曲。
來到沂蒙山小調誕生地這片紅色沃土,重溫革命歷史,發揚沂蒙革命精神,激發愛國熱情,親身感受革命老區黨和人民水乳交融、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,切身感受沂蒙山區由“綠水青山”到“金山銀山”的巨變,見證沂蒙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弘揚,感受紅色沂蒙精神脊梁崛起的磅礴力量,以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基因,弘揚沂蒙精神,汲取奮進力量,在時代變革中堅守初心,牢記使命,砥礪前進。
2013年11月習近平在山東臨沂考察時指出,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、井岡山精神,西柏坡精神一樣,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,要不斷結合新時代條件發揚光大。沂蒙精神,是全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,激勵著八百里蒙山沂水兒女,繼承優良傳統,傳承紅色基因,干出一番新天地。
本次跟黨走--小調回顧抗戰路,沂蒙精神記心間活動的體驗內容主要包括學唱一首紅歌--《跟著共產黨走》;穿一次八路軍服裝;重溫一次入黨誓詞;重走一段抗日路;接受一次黨課教育;體驗一次憶苦思甜飯。走進“行走的課堂”,重走五公里抗戰路,體驗一次烽火歲月,讓課堂知識和實踐知識互為促進,感受抗戰精神,學習不怕苦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。
課程安排
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
重走大青山突圍路
學唱沂蒙山小調
沂蒙山小調活態博物館學習
體驗八路軍滿缸運動、小推車等
通過跟黨走--小調回顧抗戰路·沂蒙精神記心間的主題活動,學習黨史了解黨,堅定信念跟黨走,在沂蒙山小調誕生地沉浸式體驗戰火紛飛的戰場,身體力行重溫歷史的印跡,學習和傳承沂蒙精神、八路軍115師的革命精神,讓未來有方向,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。
心中有信仰:不忘初心,方能善始善終;牢記使命,才能行穩致遠。黨的十九大以“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”為主題,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心和使命,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,為中華民族謀復興。
肩上有擔當:敢擔當就是要有爭先進、創一流的志氣。能擔當就是要有勤學習、善謀劃的銳氣。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迎難而上、克難奮進,讓擔當成為干群最鮮明的特質。
腳下有力量:任何事業,都源于夢想,成于奮斗。有了好的決策、好的藍圖,關鍵在實干苦干、落實落效。面對新的形勢、新的征程、接續奮斗、接力前行、同心協力再創輝煌。